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歷代皇朝風雲實錄:相位爭奪!!!
,、、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。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下面是整理了、、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歷代皇朝風雲實錄:相位爭奪
《歷代皇朝風雲實錄:相位爭奪》 歷代皇朝風雲實錄:相位爭奪
不論出身、不講治國,權謀相爭、不擇手段、
欺君壓臣、謀害忠良、濫殺無辜、禍亂朝廷,
古今多少忠義之血,皆因覬覦相位之奸佞而流淌!
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輔佐君主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,處於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乃「位極人臣」之位,因此成為封建官僚政治中,權力鬥爭的焦點。
想要獨攬相權,有二個條件:
第一,品德和才學。
第二,皇帝的信任。
但因為宰相是由皇帝任免,因此諷刺的是後者往往更重於前者;而「相位」作為人臣的最高權位,鬥爭不比一般,綜觀中國封建歷史,相位的爭奪不僅更激烈、更複雜,也更殘酷,裡頭總交織著陰謀,伴隨著血腥。相位有限,但往往不是個人之爭,而是團體的黨爭,也不單是人臣之間的爭奪,有時也是帝權與相權的互相角力,因此,什麼樣的人當上了宰相,有時比什麼樣的人當上了皇帝還要來得重要!
歷代皇朝風雲實錄:相位爭奪-目錄導覽說明
前言
.囤積奇貨,只為竊國
小盜竊珠,大盜竊國。戰國末年呂不韋,以千金之資,預購秦之相國,引出千古奇談。
.趙高篡權,禍滅秦朝
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,這似乎早已成為歷史的定律。無論你有多大智慧、多大貢獻,只要受到權術的誘惑,最終都是在劫難逃。秦王朝時的趙高、李斯,均未逃脫。
.亦奸亦雄,千古評說
亂世宰相曹操,有雄才大略,亦不乏小人之計,挾天子以令諸侯,逐鹿中原,三分天下,漢室不再復。
.太監宰相,欺君壓臣
太監本是大內奴才,皇家走狗,狗仗人勢是太監專權的一個通例。然而事有例外,唐朝太監李輔國卻是仗勢要官,權傾朝野,欺君壓臣。
.虎父犬子,殘害朝臣
老子英雄兒未必都是好漢,唐朝著名丞相盧懷慎清廉方正,其孫盧杞卻是一個慣使奸計殘害朝臣的小人。
.生死之爭,不擇手段
位卑人輕,願與輔國重臣一爭。攀結宦官,幾度攪起政治大波。唐穆宗宰相李訓,誤失「甘露之謀」,未達目的,終喪宦官之手。
.宦海沉浮,千秋功罪
大起大落,宦海多艱。宋朝宰相趙普,三次入相罷相。國運初開,權爭激烈。
.除弊變法,權力交爭
在封建社會中,一種經濟和政權模式的形成,體現了造成這種模式階層的權力,一旦改變這種模式,便會削弱該階層的利益。因此,宋代圍繞王安石變法所展開的鬥爭,也是一次權力之爭。
.結黨營私,六賊之首
見風使舵,導君淫奢;攀附結黨,陷臣誤國。宋朝奸相蔡京,名列六賊之首,可見其奸之大。
.無賴宰相,禍亂朝廷
不知是歷史的幽默,還是對封建政治的嘲弄,極其相似地將兩個無賴推上相位。唐有楊國忠,宋有賈似道。他們都是靠裙帶入相,並用同樣的技巧表演著歷史醜劇。
.亂世賢相,壯志難酬
古往今來,多少英雄豪傑,一腔熱血未灑疆場,卻在奸佞小人的暗箭中倒下。元末賢相脫脫,一代英傑,可惜壯志未酬,便在奸臣的陰謀下喪生。
.據奸逞惡,父子橫行
聰明如果用在正道,可以造福一方;如果用自己的才能去造孽,其禍也烈。奸相嚴嵩,也算是飽讀詩書,但他把才智用在爭權於朝,爭利於市的權爭中,結果權裂財損,如噩夢一場。
.權爭於朝,盛年致仕
爭權反為權誤,歷史無數次給人教訓。但權力的誘惑,往往使人心存僥幸。晚明宰相高拱,才高氣傲,欲與眾臣一較高下,結果兩次遭貶,盛年致仕。空懷滿腹經綸,只有望權興歎。
.各懷心事,虎狼相爭
為了共同的目的,他們勾結在一起。為了各自的欲望,他們又互相廝殺。明朝奸相溫體仁、周延儒為獨攬大權而進行的虎狼之爭,空留後人唾?。
.惑主陷臣,國破家亡
明末宰相馬士英,文不能定國,武不能安邦,採用卑劣手段惑主陷臣得到宰輔。如同一塊朽木錯置棟樑之位,最終使明末弘光政權的大廈傾覆。
【前言】
在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,宰相是封建官僚政治的代表。相位之爭鬥,是封建統治集團內部,各種矛盾鬥爭的總體現。因此通過對相位爭鬥的探索,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封建統治集團中,君臣之間、各級官員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利角逐的特點和規律。
一
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輔佐君主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。處於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其地位之顯赫,權力之巨大,人們曾用「位極人臣」來形容。可說是封建官僚政治矛盾鬥爭的焦點。
宰相由皇帝任免,但也並不是一朝上任便可終身為相。它既不能世襲,也不是終身之職,一般士大夫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爭取。當宰相的條件,一是品德和才學,二是皇帝的信任。因此,封建時代的下級官僚,都把出將入相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目標。王夫之總結說:「宰相之重,仕宦之止境也,茍資望之可為,皆垂涎而思得。」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做宰相的「資望」,千方百計想得到相位。由於官位有限,而欲得到它的人多,那麼權力鬥爭便不可避免。更由於相位是人臣的最高權位,能夠參加相位爭鬥的人,不僅具備了很高的權力和地位,而且也有著相當的勢力,因此相位爭鬥比一般的官僚鬥爭更激烈、更複雜、更殘酷。綜觀中國封建歷史,圍繞著相位的爭鬥,不僅交織著陰謀,而且伴隨著血腥。
(一)宦官爭奪相位。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後,注重起用人才,因此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布衣,便有機會擔當國家要職,也給野心家爭權提供了條件。趙高本來是宦官,秦始皇聽說他幹練有才,精通獄法,便提拔他做了中車府令,專管皇帝的車輿。條件的改變,使他萌發了爭奪大權的野心。他私下裡勾結公子胡亥,以做為自己爭權的靠山。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天下時,不幸病逝沙丘,他私自扣押了始皇臨終要長子扶蘇繼承皇位的詔書,擁立胡亥篡位,是為秦二世。由於他的策劃和擁立之功,被封為郎中令,位居九卿。趙高為了保住自己既有的地位,便唆使秦二世大興冤獄,殺死朝中很多功名顯赫的大臣,甚至連秦始皇的十二位公子、十位公主都遭到了殘害,受株連的人不可勝數。這樣便為他繼續爭奪相權打下了基礎、鋪平了道路。接著,趙高又施展陰謀,要二世深居宮中,自己和幾個親信侍候在二世身邊,使他不理朝政,一切大權皆控制在趙高手中,甚至連丞相李斯也見不到秦二世。接著,趙高又採用卑鄙手段陷害李斯,將其腰斬,並誅滅三族。李斯死後,朝中便完全由他掌握,逼死右丞相馮去疾之後,秦二世便任命他當了宰相。
宦官身處宮中,圍繞在皇帝身邊,對朝中情況瞭如指掌,這給他們爭權帶。來了方便條件。因此在封建社會中,宦官專權的事情屢有發生。加上這些人生理上的缺陷,心理趨於變態,因此在權爭中手段極其殘忍。
唐朝宦官李輔國,十幾歲便被閹割,送到宮中養馬院。由於他機警圓滑,辦事認真,四十歲時混上了養馬院中管帳的差事。後又被推薦到太子李亨宮中聽差,李輔國非常懂得如何討好太子,取得太子的信任。恰好此時發生了安祿山兵變,唐玄宗帶著太子及部分嬪妃出逃,李輔國不分晝夜緊隨太子,表現得無限忠誠。尤其他知道太子痛恨楊國忠,在馬嵬驛士兵譁變殺楊國忠時,便積極參與,深受太子的器重。在逃跑途中,李輔國分析了當時混亂的形勢,便勸太子北上,並同大臣裴冕等人聯名上書,奉勸太子登帝位。雖然太子左右推辭,但最後還是在靈武即位,是為肅宗。由於他的勸駕之功,肅宗當然把他視為心腹,任其為判元帥府行軍司馬,並且掌管起御前符印、軍隊號令和各地來的文件奏章等等,從此掌握了朝中的軍政實權。
掌握了一定的權力之後,李輔國同其他人一樣,野心大發,開始勾結同黨、排斥異己,為自己獨攬大權鋪路。他首先勾結肅宗所寵愛的張良娣,與她互相利用,陰謀害死了肅宗的長子李俶和三子李倓。因為他們不僅是張良娣兒子成為太子的障礙,也是李輔國獨攬朝政的勁敵。建寧王李倓對李輔國的所作所為早有察覺,便多次勸肅宗不要相信他。李輔國擔心肅宗被說服,便千方百計陷害他。
回到長安之後,李輔國升任殿中監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,他利甩已有的權力和肅宗的信任,到處安插自己的耳目,打擊排斥異己。最後竟逼迫宰相裴冕,要他與大臣們聯絡,上書推薦他當宰相,真有些急不可待了。後來在肅宗臨死時,李輔國計殺越王李係,囚禁張皇后,擁立太子李豫登極,奪取了宰相的寶座。
宦官當宰相,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並不多見,他們取得宰相職位都是靠皇帝的權勢。趙高也好,李輔國也好,他們之所以能夠奪得相位的一個共同特點,都是先靠扶持太子,或幫助所扶持的王子篡奪太子位,然後擁立太子登上皇位,利用皇帝的權利控制朝中,獨攬大權,排斥打擊異己,然後奪取宰相寶座。宦官當宰相,表現了當朝制度的混亂,和皇權的削弱。綜觀中國封建社會史,凡是宦官當權的朝代,那個朝代的皇帝肯定無所作為,社會必然動亂不安。
(二)朋黨與相位爭鬥。相位爭鬥不是孤立產生的,在封建官僚集團中,不同的利益集團圍繞著相位展開角逐,宰相只是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。因此在相位爭鬥中,往往表現為朋黨之間的對抗。他們拉山頭搞派性,對異己者進行打擊排斥。唐代的牛、李黨爭表現得尤為突出。
牛、李兩黨的形成,是權利鬥爭的結果。唐朝的開科取士,打破了士族壟斷朝政的政治局面,一些地位低下的寒士可以有機會通過進士及第進入朝中做官。唐憲宗時,牛僧孺、李宗閔同年考中進士,又同登制科。他們意氣相投,指斥時政,對當時宰相李吉甫進行了抨擊。後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政擊李宗閔科場舞弊,並同鄭覃一起主張罷止科舉考試,朝中要職應由公卿子弟擔任,企圖回復門閥制度。牛僧孺則堅決反對公卿子弟壟斷朝政,他們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,於是便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。他們為了爭權奪利,互相排擠,勢不兩立,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鬥爭。李德裕為宰相時,欲置牛僧孺和李宗閔於死地,派人搜尋其謀反的證據,以陷害之。牛黨執政後,又對李黨進行殘酷報復,羅織李德裕的罪名,最後終於將其整死。他們甚至不能同朝相處,一黨上臺,必定利用相權打擊對方。兩黨根據不同政治形勢的變化,交替執政,輪流外任。雖然他們兩黨都各自不同地為朝中作過貢獻,但他們所搞的歷時長久的黨爭,也給唐朝帶來了極大的危害。
朋黨的另一種形式是攀附黨首,互相勾結,彼此援引,為爭權奪利互相利用。宋代奸相蔡京,史書上稱其為「六賊」之首。他與童貫、王黼、梁師成、李彥、朱耐結為朋黨,禍亂朝廷。他們結黨的目的十分明確,就是結黨營私。與牛李黨爭不同的是,牛李二黨陣線分明,而蔡京為首的「六賊」奸黨,是與朝中所有正直大臣為仇。最初蔡京因坑害同僚、投機取巧,已經爬到了龍圖閣直學士的位置,後被貶到杭州閑居,偶然遇到了在杭州為宋徽宗購買字畫的宦官童貫,於是互相交結,靠童貫的力量得以登上相位。接著利用權勢將地痞朱耐安插到蘇杭應奉局任職,又收買專善投機鑽營的王黼,將其提拔為御史中丞。宦官梁師成見他們在朝中得勢,於是也投靠了他們,蔡京將其薦為太尉。李彥出身於市井無賴,也逐臭而來,圍繞在蔡京周圍。他們朋比為奸,凡是不為其所用的正直朝臣,一概加以打擊排斥。為了達到獨攬相權的目的,把司馬光等一百二十多位大臣定為「奸黨」,並在皇宮門前立所謂「奸黨碑」。凡是碑上有名的大臣,不僅本人不得復用,就連其子孫也不得起用。前任宰相章悖與蔡京是同鄉,蔡京怕其復相,便將其打入「奸黨」。「六賊」專擅朝政,使北宋政權吏治腐敗,朝綱紊亂,最終斷送了北宋政權。
相位爭鬥與朋黨政治是相輔產生的,宰相一旦執政,必然要選任一批能夠支持自己施政的朝臣,而宰相往往在一朝中有幾個,他們各自都擁有自己的擁護者。那麼宰相之間的矛盾,便是他們擁護者互相鬥爭的根源。如果宰相之間互相爭權奪利,那麼他們的擁護者也變成了對方打擊的對象。因此說相位爭鬥與朋黨之爭是密不可分的,也就是說,相位爭鬥必然會牽扯朝中各派政治勢力。有相位之爭,也就有朋黨之爭,也就會有朝中大規模的政治鬥爭。這種鬥爭在封建統治集團中從未間斷過,只是有時激烈一些有時平緩一些罷了。由於相位爭鬥引出的朋黨政治,使國家機器難以正常運轉,甚至會危及封建帝國的存在,因此在一些朝代中,封建君主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制止,但收效甚微。
二
相位爭鬥的另一種集中表現,是圍繞著改革展開的。
改革是統治集團運用國家機器解決社會政治、經濟問題的一種手段,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。倡導改革的政治家,往往是具有一定政治遠見的當朝宰相。然而反對改革的舊勢力,在朝中依然十分強大。有時候改革家與反改革者同朝為相,他們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,因而鬥爭更加複雜,更加尖銳,涉及的範圍也更大。圍繞宋代王安石變法和明代張居正變法所展開的鬥爭,可以充分反映出其鬥爭之激烈。
變法改革必然要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,因此,既得利益者當然會不顧一切地進行反對。尤其既得利益者多是當朝權貴,他們有著龐大的社會勢力。而改革者往往是新興力量的代表,新與舊的較量也一定是殊死的。當宋神宗將改革派代表王安石召到京師,準備任他參知政事(副相)領導改革時,那些墨守舊章的官僚士大夫們,便對他產生了嫉恨和敵視。唐介首先表示反對,說:「若使王安石為參政,恐多所變更,必擾天下。」韓琦也說:「安石做翰林學士有餘,當執政官則不行。」呂誨更是捏造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狀,對其大加誹謗詆毀。總歸一句話,就是要阻止他任副相,以便把他變法的計劃扼殺掉。
由於宋神宗的支持,終於力排眾議,使改革變法得以進行。反變法派便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破壞,他們甚至利用天象的變化大做文章。當時華山發生了山崩,文彥博竟對神宗說:「市易司不當差官自賣果實,致華山山崩。」真是無稽之談。王安石當即上書反駁:「天文之變無窮,人事之變無已,上下傅會,或遠或近,豈無偶合?此其不足信也。」但是在那科學不發達的時代裡,神宗便對變法產生了懷疑。由於新法的施行,直接由市易司向宮廷和官衙供應所需物品,致使那些以往在購買宮中用品大占便宜的官員一下子無利可圖了,他們便大造謠言,反對新法。神宗的岳父向經,也因為免行錢的實施,而無法從中漁利,便把市面上的各種謠言帶到宮中,在宮中掀起了一次反變法的高潮。他們甚至動員太后向神宗施加壓力:「安石亂天下,怎麼辦呢?」面對反對派強大的攻勢,王安石毅然進行反擊,他提出了著名的「三不足」:「天變不足畏,祖宗之法不足守,人言不足恤。」但是反對派採用了各種手段對王安石變法集團成員進行圍攻、迫害,乃至分化瓦解,王安石最終二次罷相,使變法最終失敗。
明代張居正的改革也是如此。雖然他的改革沒有觸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,但確實觸動了一批官僚的既得利益,於是他們便群起而狼之,公開起來與之對抗,一時間也是風波迭起。劉臺本是張居正的學生,此時也彈劾老師「威福自己,目無朝廷祖宗之法」。甚至指責張居正結黨營私,貪汙受賄,並要求神宗「抑損相權,毋僨事誤國,臣死且不朽」。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張居正從宰相的位置趕下臺。可以說變法改革與反對派的鬥爭,是新舊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,其主要表現是相位之爭。因為作為改革家的宰相,他是靠宰相權力的實施來調動國家機器進行改革的,反對派阻止改革,首先就是要把他從相位上拉下來。正當張居正準備把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時候,其父在江陵病逝。按照當時的制度,張居正應提出辭職守喪的請求。如果其子在軍隊任職,並恰好處於戰爭,皇帝,可下詔特批繼續任職,這叫「奪情」。而張居正不在軍隊任職,所以不能「奪情」。但改革正處在重要關頭,張居正一旦離職,則一切都將付諸東流。在戶部侍郎李幼孜的請求下,神宗要張居正「奪情」,在京城守喪四十七天,期滿即入署辦公。
「奪情」的詔書一下,引出了軒然大波,朝野上下議論紛紛。一些以維護名教為藉口的士大夫指責他「熱中權勢而不守禮義」。不少人上書反對奪情。他們質問張居正:「位極人臣,反不修匹夫常節,何以對天下後世?」請求神宗讓張居正「奔喪終制,以全大節」。其目的都是要趕張居正離任,以中斷改革。張居正死後,神宗廢去了張居正的大部分措施,使改革最終失敗。
圍繞改革而起的相位爭鬥,是新舊兩種政治勢力的較量,是推動和阻攔社會進步的鬥爭,其影響是相當深遠的。
三
相權是由君主授予的,靠它來治理國家。但是為了防止宰相手中的權力過大,致使大權旁落,給宰相篡位以機會,封建君主總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對相權加以限制。結果導致了歷代宰相制度、名稱、權限的不穩定。當授予某部門權力時,必定用以制約前一權力部門的權限,同時加上一個新的名稱,規定其權限範圍。
秦朝統一中國後,在新的官僚機構中,皇帝是最高統治者,下設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以丞相為百官之首,輔佐皇帝,總攬朝政,權力極大。《史記.陳丞相世家》中說:「宰相者,上佐天子理陰陽,順四時,下育萬物之宜,外鎮撫四夷諸侯,內親附百姓,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。」
到了隋唐時期,實行新的宰相制度,以尚書、門下、內史三省首腦為宰相。三省並立,互相制約。由內史擬旨,門下審核,尚書執行。尤其唐代,皇帝為了限制三省權限,還常常挑一些品級低的官員,加上「同中書門下三品」、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」等名稱,使其擔當宰相職務。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,唐代還設有樞密使。歐陽修《歸田錄》中記載:「樞密使,唐制以內臣為主,故常與內諸司使、副為伍。自後唐莊宗用郭崇韜,與宰相分秉朝政,文事出中書,武事出樞密。自此之後,其權漸盛。」宋代初期官職承唐制,宋太祖趙匡胤,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,設三個參知政事為副職。神宗五年又加以改革,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,並以尚書左右丞代替參知政事為副相。到了明代,太祖朱元璋廢除了相承已久的宰相制。朱元璋為了加重自己的權力,洪武十三年除掉了胡惟庸等幾位曾任宰相的人後,下令取消了這一職位。他把大權收歸皇室,自己親自掌握。把朝中的實際政務交由六部分掌。朱元璋聲明;「自古三公論道,六卿分職,不聞設立丞相。自秦始置丞相,不旋踵而亡。漢、唐、宋雖有賢相,然其間亦多小人,專權亂政。今我朝罷,丞相,設五府、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等衙門,分理天下庶務,彼此頡頏,不敢相壓,大權一歸朝廷。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,臣下敢以此請者,置之重典。」清代的官制秉承明制,沒有太大變化。我們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這一舉措中,基本上可以瞭解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。
明初朱元璋設宰相兩個,李善長為左相,右相由徐達擔任。李善長多謀善斷,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戰爭中,立下了卓越的功勛。軍事上、經濟上等等方面大小法規制度幾乎都是由李善長組織制定的。明朝建立之後,李善長沒有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,尤其身居相位,很多事情就顯得有點自作主張,甚至有些獨斷專行了。漸漸朱元璋的帝權與相權的衝突便出現了。朱元璋對這位開國功臣也不好使用強壓的手段,只好一忍再忍,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一個機會,讓他致仕回家。此時,朱元璋已感到相權太大,弄不好對帝權是個威脅。但是他此時還僅僅認為是李善長個人的情況所致。他是否覺得自己功高蓋世、驕傲自肆?如果換個謙恭穩重的人,就不會出現那些情況。也就是說,問題不是出在丞相這個職位上。因此,當徐達、李善長都致仕後,朱元璋仍保留丞相一職,並任原帥府舊臣汪廣洋擔任。這汪廣洋善揣帝旨,工作極為小心,但能力太差,無所建樹,使朱元璋大感失望。致仕在家的李善長為了能對朝中施加影響,便趁機推薦自己的親信胡惟庸進入中書省,結果也被任為右相。
胡惟庸為人精明幹練,上任不久便把中書省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條。朱元璋感到汪廣洋實在不稱職,便將他外放到廣東。其實胡惟庸在入相前就與李善長密謀,要把汪廣洋擠出中書省。因此,在李善長的策劃下,胡惟庸才得以把事情辦得乾凈利索,讓朱元璋非常滿意。汪廣洋離開後,朱元璋才發現胡惟庸與李善長相勾結。此人機詐善變,唯利是圖,而且獨斷專行。使朱元璋十分後悔的是,不該把汪廣洋貶走。朱元璋也是工於心計之人,他為了利用而又能控制胡惟庸,便採取了一個措施,將胡惟庸升為左相,又從廣東調回汪廣洋為右相。朱元璋調他回來的目的十分明確,就是讓他牽制胡惟庸,一方面作為自己的耳目,另一方面分散他的權力。但汪廣洋是個樹葉掉下來也怕打破頭的人,根本沒有發揮作用。朱元璋非常生氣,便準備把宰相制度廢掉。於是便千方百計找尋左相胡惟庸的罪證,否則也不好輕易把相傳了多少代的制度廢掉。終於有御史中丞彈劾胡惟庸結黨謀反,朱元璋便迅速處理,馬上命有關方面審理,即刻處決。隨著胡惟庸的死,中書省同時被撤消,宰相制度在明洪武十三年被廢除。
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,中書省的政事悉歸六部,使中央各權力部門互不統屬,大權統歸皇帝。為瞭解決擬旨、定製、批示等工作問題,便用一些在內廷工作的學士、講官,以及翰林院中修史人員幫助。開始時沒有定編,也不定職,直到明永樂皇帝登極後,才將處理這些文書的人予以定員,也給了定稱,這就是「閣臣」。明代的「閣臣」雖然類似於「宰相」,但權力卻比宰相小多了。這也正是朱元璋限制相權最成功的地方。
四
相位爭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歷史課題,我們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,去研究它。無論爭奪相位,宰相之間及與官僚們的爭權奪利,還是帝權與相權的互相角逐,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,因此不能簡單地去分善惡美醜。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,人的思想、行為可能都會發生變化,有的人可能從邪惡歸於正途,也有的由君子變成小人。如宋代奸相秦檜,最初也是位飽學之士,進士及第後又中詞學兼茂科,也想有所作為。當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,朝廷主和派向金兵乞和,金兵要求宋朝割讓三鎮時,秦檜立即上《兵機四事》疏,反對割讓三鎮,當他的四條意見被主和派大臣張邦昌壓下,他憤然以辭職相抗,尤其又與主戰派大臣積極主張抗戰,應該說是有民族氣節的。但後來他竟背叛了祖國,成了殺害岳飛的兇手。可以說他是一個由君子變成小人的人。但是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呢?是被逼、被利誘,還是另有原因?可以進行專門研究。但有人說他一開始就是混蛋,假裝主戰,這就未免太主觀。
也有的歷史人物大節可以說不虧,有的甚至對歷史的進步發揮了一定作用。但是同時,他們也搞任人唯親、結黨營私,乃至貪汙納賄那些東西。如王安石是宋熙寧年間變法派領袖,他身任宰相,卻毫無顧忌地利用手中的權力,將自己的兒子、親家安排到朝中機要部門。甚至那些逢迎諂媚之徒,拍馬溜鬚之輩也受到重用。正如司馬光所說的:王安石「汲引親黨,盤踞要津,擠排異己,占固權寵」。變法期間,王安石的重要助手呂惠卿,也利用自己副相的地位巧取豪奪,他同地方官相勾結,向富戶「借」了四千多貫錢,在蘇州購買了大片田產。同是變法首領的章惇,也利用職權在風光秀麗之處建立別墅,購置田產。即使是改革派的總指揮王安石,也曾在江寧「求田問舍」,利用改革變法之機,大發個人之財。再如明代萬曆年間著名改革家,有「救時宰相」美譽的張居正,在改革開始時,為官清正廉明,整飭吏治,唯才是舉。但是到了改革取得成效之後,便對反對過自己的人大打出手,嚴加排斥,結成張氏小集團。同時也開始居功自傲,喜聽阿諛奉承話。禮部侍郎邱岳寫了一副對聯:「日月並明,萬國仰大明天子;丘山為岳,四方頌太岳相公。」張居正喜不自勝,準備對其越級提拔,後因有病才未實現。身為宰相,甚至帶頭科場作弊,大壞科場風紀。在其為相其間,大肆接收請託賄賂,甚至貪汙納私。張居正後來被抄家時,抄出黃金一萬兩,白金十幾萬兩,還有大量的珠寶玉器。雖然他自己不承認貪汙受賄,但事實是否定不掉的。如果單從這一點去看,這與嚴嵩和清代的和珅又有什麼區別呢?
也有的人奮鬥的目標無可指責,但是所用的手段卻是十分卑劣的。如發動「甘露之變」的唐代宰相李訓,鑑於宦官勢力對唐朝的禍亂,以剷除宦官勢力為己任。為達到自己的目的,他主動投謁攀結大宦官王守澄的親信鄭注,以作為自己進身的階梯。果然他得到了當朝皇帝文宗的寵信。為了達到可以與宦官勢力較量的宰相位置,他同樣又利用宦官的勢力首先打敗了以李德裕為首的政治集團「李黨」。接著,又採用了卑劣的手段,擊垮了李宗閔、牛僧孺的牛黨。接著又對朝中一些大臣,進行了殘酷打擊,為自己爭奪相位鋪平了道路。雖然他終於當上了宰相,但是卻遭到了人們的鄙視等等。
總之,在相位爭鬥中,人們以各種面目出現在歷史舞臺上,我們對之應加以認真地分析。今天,我們從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眾多的權爭中,選取十幾次有代表性的權力角逐,編成《相位爭奪》這本書,以使廣大讀者對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有一個初步瞭解,認識其鬥爭的實質,從而加深對中國封建時代專制主義政治的瞭解和認識,掌握其內部鬥爭的特點和規律。
囤積奇貨,只為竊國
呂不韋原是戰國末期的韓國商人,家住韓國都城陽翟(今河南禹縣)。他的父親靠小本生意起家,雖不算巨富,但日子過得也算殷實,因此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。可是這呂不韋從小熟讀詩書,心高志大,哪裡會把父親這點殷切期望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。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群雄爭霸之世,英雄人物一日數起。有的人憑三寸不爛之舌,一夜之間稱王為相。雞鳴狗盜之輩,附龍攀鳳,也將彪炳千古。可是他不明白,父親千辛萬苦,經商營業,雖然吃穿不愁,但是卻不為人們所看重。人生竟是這樣不公平。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再像父親那樣,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勞苦一生。有一次他問父親:「爹,耕種一年的盈利是幾倍?」
「有十倍的盈利。」父親回答。
呂不韋又問:「販賣珠寶玉器的盈利是幾倍?」
「有百倍的盈利。」父親漫不經心地回答。
想了一會兒,呂不韋又問:「如果擁立國君呢?」
「其利千萬倍,不可計算。」父親疑惑地看著他說:「別胡思亂想了,好好做你的生意吧。」
擁立國君不僅可以盈利千萬倍,還可以顯耀一時,並保子子孫孫榮華富貴。呂不韋於是暗下決心,要做這盈利千萬倍的生意。
當然,眼下他還是要做那盈利百倍的生意。他來往於各國之間,經商營業,悟通行情。從販賣布帛,到倒賣珠寶,低價買高價賣,雖然歷經千辛萬苦,但幾年下來,卻積攢了萬貫家產。他一邊做生意,一邊注意留心觀察各國的政治形勢。這不僅是做買賣的需要,因為兵荒馬亂,你征我伐,商路不通,會給做生意帶來不便。更主要的是,他在觀察各國的政治行情,是否有千萬倍的生意可做。
這一年呂不韋又來到趙國都城邯鄲,這裡是趙國最繁華的地區,市場十分繁榮。以前他也經常來這裡販賣珠寶玉器,可是這一次他準備長期住在這裡。
此時的呂不韋,已不再是幾年前跑單幫的小商人,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富賈。憑著自己的萬貫財產,他準備做盈利千萬倍的生意,開始結交各種人物。
有一天,呂不韋來到一家飯店,偶然看見一位公子,二十多歲,儀表不凡,但卻衣著寒酸。他一下子便被這位年輕人給吸引住了,忙問店主:「這個年輕人是幹什麼的?看他的樣子不該是人下之人。」
語言:中文繁體
規格:平裝
分級:普級
開數:18開17*23cm
頁數:272
出版地:台灣
留言列表